拍品號碼 | 376 |
拍品作者 | 林清卿 |
拍品名稱 | 林清卿作 都成坑石《木芙蓉、秋海棠》薄意對章 |
拍品材質 | 都成坑石 |
拍品規格 | 7.8×1.2×1.2cm(兩件相同) |
估價(元) | 230,000~250,000 |
成交(元) | 345,000 |
拍賣場次 | 壽山石雕珍品夜場 |
主辦單位 | 福建東南拍賣有限公司、海峽文化產權交易所 |
拍賣日期 | 2012年10月28日 |
林清卿 (1876~1948),福建福州市人,自幼秉性聰慧,喜詩書字畫,受業于壽山石雕“西門派”高手陳可應,學習薄意雕刻。其刻薄意以畫法行之,自出新意, 將中國傳統繪畫和薄意雕刻完美結合,開創了前無古人的壽山石雕新的藝術技法——“薄意藝術”,并把它推到了最高的藝術的境界,成為后人追模一代薄意藝術大 師、現代薄意藝術的“開山鼻祖”。
印文:1.蔡尚志 2.蔡惠堂印
刊錄:《薄意大師林清卿》P45,福建美術出版社。
《壽山石》雜志,2007.NO.10;
CCTV[探索·發現]大型電視紀錄片《中國壽山石》第四集。
附:拓片
詩意的林清卿
文/林娟
著名的金石書畫家潘主蘭曾言:“薄意者技在薄,而藝在意,言其薄,而非愈薄愈佳,固未能如紙之薄也;言其意,自以刀筆寫意為尚,簡而洗脫且饒韻 味為最佳,耐人尋味以有此境界者。”而林清卿正是這樣一位丹青妙手,書畫鑒賞家龔禮逸評價他說:“精巧絕倫,真能用刀如筆,在楊(璇)、周(彬)二家別開 生面者。”當代書畫大師陳子奮稱贊他:“花卉之嫵媚生動,難寫生家罕能及,山水竹木,亦靜穆渾厚,難得在利用石之病,而反見天然。”林清卿的薄意雕刻藝術 融合了中國畫的畫理,在技法上以雕刻的形式表達國畫的意境與筆墨的逸趣,將觀者帶入到詩情畫意的審美情境,開創了薄意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近代壽山石雕極有 影響的藝術大師。
林清卿薄意的最大特色在于能因材施藝,他說:“刻當相石,凡石色巧則宜花卉;凡石呈裂痕則宜山水;以盡石勢。下刀之先心開一境,以盡畫意詩 情。”時至今日,收藏界仍極推崇林清卿的薄意作品,從觀賞中獲得美妙的不可言傳的藝術享受。林清卿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他自幼天資聰穎,未及弱冠即才藝雙 絕,中年時為了更高的藝術追求,毅然放下雕刀,重新拜師學習國畫,研習多年終于在薄意技法中熔煉畫理和筆墨。至此,其技藝方至大成,從而也奠定了林清卿畢 生藝術成就的基礎。“藝外學藝”使林清卿的薄意藝術得到了升華,避免了重復千人的呆板創作。
這對都城坑石薄意對章,石色淡雅,質地細膩潤澤,林清卿于石上作木芙蓉、海棠各一,高雅古樸、清新別致、氣韻生動。林清卿曾說:“薄意創作以花 卉最難,妙在善配巧色。”而這對薄意佳作,正是以其口中最難的題材舉重若輕雕琢而成。林清卿利用石材肌理色彩微妙的變化巧妙布局,雕刻出枝干重疊、花葉披 覆,流露出清潤艷麗、耐人尋味的氣息。細觀作品印身,布局簡潔、剔地平整,構圖嚴謹、意境雋永,令人驚嘆萬分。墨拓猶如一幅完整的通景畫,獨立來看又如花 卉條屏,實乃鬼神之技。
2003年,由福建美術出版社出版、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劉愛珠編著的《薄意大師林清卿》書中,曾首次公開了林清卿私淑弟子王雷霆大師收集的林清 卿薄意墨拓珍品三百多件,讓人們第一次較完整地從中國繪畫的層面上,去領略由藝術大師林清卿所創造的現代薄意藝術中所包含的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深刻內涵, 去理解和欣賞現代薄意藝術中“畫石相融"的藝術特色和藝術品位。而這對《木芙蓉、秋海棠》薄意對章,作為林清卿早期花卉題材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墨拓也收錄 在此書中(P45)。作為林清卿最具影響的作品之一,在CCTV[探索·發現]大型電視紀錄片《中國壽山石》第四集里,以此作品為重點介紹了薄意鼻祖林清 卿的雕刻技藝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