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鏡心 水墨紙本 扇面
17.5×50cm 約0.8平尺
題識:潯之仁兄屬。陳寶琛。
鈐印:陳伯潛(朱白)
釋文:夫人識在賢明,用在斷割。不分涇渭,余何足云。仆今所制,不師古法。探文墨之妙有,索萬物之元京。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雖跡在塵壤,而志出云霄,靈變無常,務干飛動,或若擒虎飛豹,而強梁弩攫之形,執蛟螭,見蚴蟉盤旋之勢。
陳寶琛 1934 年作 楷書自作詩
鏡框 水墨紙本 扇面
18×51cm 約0.8平尺
題識:寄題米元暉瀟湘圖。寫似養源世十一兄博笑,八十六叟陳寶琛。
鈐印:陳伯潛(朱白)
釋文:畫禪榜室咸福宮,名跡精鑒羅思翁。瀟湘圖出虎兒筆,陰霽昏曉交溟蒙。裕陵題識至四五,謂與老米家法同。云山卷在喜璧合,輝映羲獻寶笈中。通靈轉劫七十載,滇徼萬里誰能蹤?誰知吳船已收載,夜窗貫月光騰虹。主人名齋準寶晉,攤卷云海空復空。三湘九疑落幾席,胸次豈直吞云夢?此圖南渡推第一,紫陽兩跋魁群公。石田垂老渴一睹,況我旅寄尤衰癃。石渠校秘總泡影,昔恨相失今容逢。寒具不設儻弗吝,掛帆早晚江南東。
陳寶琛的書法沒有跟隨晚清民國書家的從金石碑刻追求強烈表現力和個性的大流,同樣從金石來,陳寶琛的書法取法歐柳又融入唐碑,講究精嚴與典雅之風,被時人譽為“伯潛體”。特別是他的楷書小字,當它們在扇面上鋪展開來時,每一個字都那么持重端莊,偏瘦長的結體,又融入了冷然而恬靜的趣味,這難得的典雅華美氣韻加入了唐碑的金石味,像是冬日的白梅,細碎地散發出來自靈魂深處的芬芳,絕無半分世俗氣,這便是“伯潛體”書法所生出的生命力,如案頭一縷沉香般綿長不絕。“書法直追漢唐,海內之士,以得片紙只字為榮”,并非過譽之詞。
潘主蘭 篆書《孔子世家贊》
鏡框 水墨紙本
107×51cm 約4.9平尺
題識:潘主蘭。
鈐印:潘(白)、詩人(朱)
釋文: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歿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出版:1.《書法雜志》P29,上海書畫出版社,1984年第六期。
2.《潘主蘭詩書畫印》P12,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3.《潘主蘭紀念文集》P226,福建美術出版社,2002年。
4.《啟功潘主蘭書畫集》P125,江西美術出版社,2013年。
5.《素心 南北兩蘭亭特輯》P50,福州市美術館,2014年第一期。
潘主蘭 1973 年作 篆書臨漢碑額
鏡框 水墨紙本 扇面
18.5×49.5cm 約0.8平尺
題識:水官同志之扇,潘主蘭臨漢碑額,一九七三年七夕。
鈐印:主蘭(白)
釋文:漢循吏故聞熹長韓仁銘,白石神君碑。漢故彀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三公之碑。漢故涼州刺史魏君之碑。漢幽州刺史朱君碑,漢故衛尉卿衡府君之碑。漢故司隸校尉忠惠父魯君碑。
潘主蘭 梅蘭竹石圖
鏡框 設色紙本 扇面
18.5×49.5cm 約0.8平尺
題識:水官同志雅賞,潘主蘭畫年六十五。
鈐印:主蘭(朱)
在近現代閩籍藝壇上頗具盛名的潘主蘭,也是一位典型的“金石氣”書家,他與啟功并稱“南北兩蘭亭”,其“字外出力中藏棱”的甲骨文書法令人印象深刻,他的篆書同樣也將以刀刻骨的風味融于篆書其中,他的篆書《孔子世家贊》中,每一個文字都充滿了立體感,起筆和收筆如刀刻般爽利,骨力強勁之中內蘊渾厚,可堪賞讀,這樣骨棱瘦硬的“金石氣”何嘗不能讓我們感受到流轉其中的生命力?
陳子奮 白描風蘭
鏡框 水墨紙本
30.5×16cm 約0.4平尺
題識:陳子奮寫于小西湖。
鈐印:子奮(朱)
出版:《陳子奮白描花卉冊》P106,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年。
陳子奮 雀菊長春
立軸 設色紙本
101.5×35cm 約3.2平尺
題識:陳子奮意薌寫于福州。
鈐印:陳子奮印(白)、子奮翁(朱)、子翁(朱)
閩地濕潤溫暖的氣候、蓊郁的林木花草、繁多的珍禽異獸……孕育出了金石氣中追求生命力的閩籍藝術家——當然不僅是在書法中,提到充滿“金石氣”的作品,繪畫也毫不遜色——譬如陳子奮的白描花卉行轉頓挫的豐富變化,以及如刀般緩緩而行的用筆,哪怕僅僅是一根線條,都彰顯著金石篆刻般的韻律節奏之美。這種流轉于線條上的韻律美,又與花鳥的盎然生命力相合。“別樣幽芬,更無濃艷催開處。凌波欲去,且為東風住。”他的白描風蘭,仿佛隨著那些提收轉折的白描線條,在風中輕盈搖曳,又如同擁有著平和而起伏的呼吸,穩健而靈動。花朵迎風含露的姿態,因金石線條而多了典雅,少了輕浮。
鄭乃珖 1964 年作 蓬萊情侶
鏡框 設色紙本
畫心:49.5×52cm 約2.3平尺;詩堂:19.5×52cm 約0.9平尺
題識:鄭乃珖。
鈐印:乃珖之印(白)、璧嘯翁(朱)、鄭乃珖印(白)
詩堂題識:蓬萊情侶。璧壽翁題。此三十年前舊作也。甲戌荔夏,郭明俊先生屬為重加署款,以期留念。
詩堂鈐印:乃珖草草(白)、笨伯(白)、乃珖畫(白)、鄭氏(白)
出版:《乃珖畫選》P2,河北美術出版社,1987年。
比起陳子奮用宛轉穩健的筆法畫輕盈的風蘭,鄭乃珖則以同樣金石氣十足的飛白筆墨畫白描龜背竹以襯托那絨羽蓬松、色彩斑斕的鴛鴦。還有什么呢?還有鄭雅風那于見證著時光的佛教壁畫前梳理潔白羽毛的鶴,這是古老靜默的“金石氣”與當下鮮活的“生命力”的交匯;還有謝振甌的《綠天庵圖》古彩礦質的設色染就的一片幽深的綠意;是林鍇跌宕奇趣、老辣堅實的金石線條下鮮活生動的紅衣鐘馗……
筆墨的金石氣與意象的生命力,在閩籍書畫家的筆下,找到了最自然的契合點。
鄭雅風 靜立
鏡框 設色紙本
93×111cm 約9.3平尺
鈐印:鄭(朱)
出版:《鄭雅風工筆畫集》P40,西冷印社出版社,2000年。
謝振甌 戊寅(1998 年)作 綠天庵圖
鏡心 設色紙本
111×42cm 約4.2平尺
題識:綠天庵圖。少年上人號懷素,嘗于故里種芭蕉萬株以供揮灑,名其居曰綠天盦。而棄筆堆積埋于山下堆稱筆冢。戊寅元宵佳節觀二玄社出版藏真自敘帖,感而作此。振甌。
鈐印:振甌(白)、般若(朱)、實無余習(白)、昂須我有(朱)
林鍇 丙寅(1986 年)作 鐘馗
鏡心 設色紙本
80.5×46cm 約3.3平尺
題識:覺圓兄方家一粲,丙寅夏林鍇。
鈐印:鍇作(白)
更多詳情,
敬請關注福建東南2019春季拍賣會……